新华网专访徐滔:抓住国产芯片“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机
“我一直坚信,RISC-V这种更加开源、包容的处理器架构,是国产芯片发展的主要方向,RISC-V在国内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契机。最终,RISC-V有望与x86和ARM三分天下。”赛昉科技创始人徐滔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图为赛昉科技创始人徐滔
RISC-V是“中国芯”的重要突破口
相比于x86和ARM几十年的成长史,RISC-V只能算“后起之秀”。RISC-V缘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团队,项目自2010年启动后,很快引起了行业的强烈反响,被视为芯片产业的第三极。
“当时很多人认为RISC-V还处在早期,属于研究机构里的课题。”徐滔说,“2018年,在上海举行的一场RISC-V研讨会上,大家才知道RISC-V已经有成熟的IP,并且实现了商业化,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
研讨会之后,徐滔笃信RISC-V将引领芯片产业未来变革,在上海创办赛昉科技,成为中国最早将RISC-V商业化的独立公司。RISC-V的开源、精简、可定制等优势基因,为赛昉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后劲。
如今已是RISC-V国际协会董事会成员的徐滔认为,RISC-V在数据中心、高性能网络通信、工业应用等高端领域市场前景巨大,国内芯片产业有机会借此实现“弯道超车”。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 就是创造出来
作为从业20余年的老兵,徐滔见证过x86的王朝,也目睹了ARM的崛起,对于一个新兴架构,他深知遇到的挑战不亚于愚公移山。这里的“山”就是生态。“处理器架构若成功,其生态必定完善和成熟。”徐滔表示,推动RISC-V的生态建设并不容易,但却是国产芯片实现“弯道超车”不得不走的艰难之路。
RISC-V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需要面对x86和ARM的双寡头格局,x86架构在电脑、服务器等领域处于优势地位,ARM架构则是移动领域的霸主,两者都有相对强固的围栏、成熟完善的生态体系。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徐滔如是说。
尽管RISC-V高性能芯片是公司主业,但赛昉更重要的任务是推动RISC-V整个生态发展,从工具链、内核层、系统服务层、框架层和应用层等方面与国内外生态伙伴开展全面合作,包括提供RISC-V软件拼图中的几乎所有关键基础工具链;同主流操作系统适配,实现芯片、操作系统、开发工具的完整闭环。
RISC-V能盖“小平房” 也能盖“摩天大楼”
“十四五”规划在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中提出:“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国产芯片若想自主自强,必须在高端领域有所作为,从巨头盘踞的高性能应用场景和垂直行业撕开缝隙。
“不同的模式都能盖房子,但成效不尽相同。RISC-V如同标准模块的砖,小平房可以盖,摩天大楼也可以盖,底层基础并不难,架构设计是关键。赛昉选择的是研发高性能的CPU系列产品,过去几年都聚焦于此。”徐滔说。
赛昉科技成立至今,已相继推出全球性能最高RISC-V CPU Core IP——昉•天枢、全球首款高性能RISC-V智能视觉处理平台——昉•惊鸿、全球第一代高性价比RISC-V单板计算机——昉•星光,实现了从RISC-V内核、处理器芯片到软件生态的全栈组合,有力撕下RISC-V即“低端化”的标签。
从流片成功,到定制开发,再到大规模量产,历经拾阶而上的过程,才是芯片产品成功的不二路径,产品也兑现了对高端及全场景应用领域的覆盖。赛昉科技开启RISC-V高性能处理器的应用落地,不仅为国产芯片自主创新提供了范本,更为RISC-V迈向高端注入强心剂。
人财兼备引领RISC-V行业发展
人是根本,财是保证。采访中,徐滔多次用“人才稀缺”表达了当前的紧迫感。在他看来,本土芯片的研发和应用薄弱,根本问题在于芯片人才培养的“头重脚轻”,当前我国存在着计算机行业应用型和基础性人才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多数人才都扎堆于技术应用层面,研究底层架构、核心技术开发的专家少之又少。
“芯片的设计制造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无法速成,培养一名优秀的半导体领域专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徐滔认为,企业应立足长远,从初级工程师开始培养,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传承培育新鲜血液。
欣慰的是,赛昉科技已构建了高端芯片端到端的完整团队,具备高性能芯片设计、研发、销售能力。核心人员均拥有多年的半导体从业经验,对于芯片产业,有非常深的认知和积淀。
业内投资人士认为,赛昉科技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RISC-V赛道遥遥领先;此外,投资方更注重科技顶层设计和未来战略对产业的前瞻性需求,对于本土芯片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