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首发 | 张礼立:政务数据治理推动经济建设的四个建议
作者 | 张礼立 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政务质检中心溯源研究中心主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数据治理是以数据生产要素为对象、以释放数据价值为目标、以守住数据安全为底线、以建立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秩序规则为核心、以推动数据有序管理和流转为主要活动、以强化数据管理技术手段为支撑的一系列活动。
数据治理是多维度的,包括和数据这一生产要素相关联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制度执行、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论为指导。
数据治理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和人才共享。
其中,数据共享在治理中是筑路之基,高屋建瓴。如果能实现全维数据共享,就可以将研究成果—产业化信息、政策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由点及面,从单个企业拓展到行业间、开发区间、不同地域间,并进行资源对接,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信息不对称,或者说柠檬效应的困局,最终赋能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数字技术与治理应用的表现较为突出,主要集中体现在数字共享下的联防联控,发挥了比较显著的作用。总体而言,疫情强化了电子政务数据驱动决策、数据共享开放以及数据资产管理的思维,加速了从政府到个人的数据共享意识的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数字隐私保护程度决定了人民群众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信心。
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实践的发展中的四个重点建议:
一、深化电子政务数据系统化集成,推动数据治理“和生态”建设
数据治理能力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政府甚至是社会,拥抱新时代、适应新特征、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的能力和韧劲。传统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多用于支撑单一部门或单一业务需求。数据往往伴随着部门系统建设被多处创建、存储,因此数据治理将促进内部制度优化。
为推动业务协同、加快数据流动,数据治理过程中需要将分散数据进行统筹管理,需要大量跨层级、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调工作,仅靠单一部门是无法胜任的。
近20年来,建设智慧城市花费巨资,“城市病”却没有得到根治。政务数据管理背后的“数据多、效果少”的问题依然是第一大挑战:一方面是数据量问题,另一方面是治理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政务数据孤岛的现象显然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基于高质量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决策和创新,促进各部门和各区专用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整合融合到治理生态,联合法律、政治、经济、行政、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多部门,理顺权责关系,借助于法律、行政、教育、宣传等多种手段,形成活泼有序的数据治理合力,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和合”之美。“和”本义指声音相应,在5G时代的电子政务数据要努力实现数据的连结性、多元性、共享性。
通过积极统筹完善“城市大脑”架构,依托智慧城市数据基建中心,区块链电子政务溯源,提高公共数据采集质量,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打通政务数据的孤岛,推动智慧政府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重点领域的数据开放应用。
在政务数据与系统集成的中,“一网统管”要追求系统化的集成,追求从源头开始对数据质量进行层层把控,以确保基层数据真实、及时、完整、准确,使所掌握的数据真正的全样本、干净、有营养,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真正解决问题。
如何让政务数据在多元化中实现部门、组织、机构在政务处理中实现共享流通,建立向社会企业开放的应用程序市场和数据社区,最终营造出“一网统管”的数据治理的“和生态”效果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数据开放治理要以“安全基建”为保障
面对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政府数据在开放共享实践过程中,必须确立创新与安全两者齐头并进的战略思路,要充分认识到唯有确立良好的数据安全保护以及共享平台机制的基础设施,才能最终实现从传统智慧城市成功向超级智慧城市的转变,确保数字经济行稳致远的理念。
出台数字经济“安全基建”的国家标准是当务之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等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持续创新,不同产业的数字化迁移加速,对网络空间安全建设标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尽快地组织关于“安全基建”标准的调研,从而能够广泛地了解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以及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并结合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情况,为构建完整的公共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提供参考。要引导不同社会主体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就具备风险防御意识和能力,进而确保数字基建运行在较高的安全水平之上。
加快推进“安全基建”的立法工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速推进网络安全的相关治理和立法工作,例如,由工信部、商务部等12部委联合发布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为新基建确定了保障网络安全的正确方向。建议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立法在更大范围内确保数字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安全,明确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操作规范,并对不同应用场景提出不同的规范要求,从源头上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进一步加强“安全基建”的能力建设。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随着不同行业、不同场景向数字化迁移,“一刀切的安全套装”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数字基建的安全需求,在电子政务领域也是如此。
建议在网络安全等领域加强资源整合,在壮大网络安全产业的过程当中,让更多有技术能力、有应用场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参与到数字经济与智慧政务的网络安全建设中。将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领先的安全能力变成国家网络安全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在数字化浪潮中先行企业的经验,提高各行各业的“安全基建”能力。
三、积极可信数据公共服务生态互联平台的建设
数据治理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国家应及时建立可信数据公共服务生态互联,要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面对日趋复杂的城市结构、功能以及日益广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城市治理以数字治理的系统和工具,用于处理业务发展与安全持续问题,用于分析各类社交媒体、企业内部合作平台的信息与数据,评估市民公众的情绪,要应用到整个城市治理与资源系统,以应公共政务的各类问题。
数字化是整个城市治理的核心。城市在自身的数字基础能力下,可努力依照真实物理世界中的城市,打造一个城市数据汇聚的模型。特别是在5G全面商用化的今天,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管理模式,而构建公共服务质量与安全的溯源系统平台是解决公共设施安全问题的核心。
政府可以通过利用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系统,更精确地评估风险,并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核心公共服务的资产、流程、管理平台的建设既能加强对污水、防洪、道路、城市建筑、交通、食品等传统公共服务系统的保护,又能防止商业机会、持续振兴和经济扩张失去核心数据分析支持。
四、要做努力构建政府与企业的数据协同,实现共治双赢
在区域产业协同、空间建筑规划、新兴产业聚集、线上线下招商、园区方面运营服务和智慧园区等智慧城市与产业预计将有更深一步的发展,具体趋势是区域产业布局协同化、园区建筑空间低密化、引入新兴产业效用化、招商线上线下一体化、园区运营服务精深化、园区管控模式智慧化。通过数字化治理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是未来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趋势。
要强化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新技术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应用,并且提高技术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落实的支撑能力。总之,企业和政府都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吸纳新理念、应用新模式,不断革新数据治理模式,构建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与现实土壤相契合的数据治理体系。
组织的信息化结构不合理,信息化建设与组织战略缺乏一致性,加上信息化建设成本与价值长期不匹配,大量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和门槛高。在缺少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和治理手段的大环境下,企业无法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控制全面生产安全和风险,这就有可能造成公共危机,企业因此会遭遇经济发展瓶颈。
除了政府在顶层设计层面加大对数据治理与安全防控,企业作为一线的主体,在通过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加强经营模式的创新并与生产方式紧密结合,参与全球化发展与提升的同时,也要加强与政府信息互换的管理,共同提升信息安全治理手段。
总结
我们的城市正加速从数字公共服务、数字生活服务为重点数字治理1.0时代的,昂首迈向城市综合治理、决策数字化的数字治理2.0时代。每个城市要因地制宜构建自身的城市数字治理能力。以国家战略和区域特征为基础,找寻并构建数字城市治理的平台、系统和人才的培养规划等方面的合理途径和目标。基于电子政务区块链解决方案的政府数字开发共享让政务数据更公信,让监管更自信,让城市治理更可信。
在政府数据治理,加速政府数字化转型释放数据价值的建设中,既要抓好理论研究,也要强调实践探索,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优化理论,从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迭代,持续推动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数据治理作为未来治理的重要内容具有历史必然性,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也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