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连接田间地头、百姓餐桌,守护着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疫情期间,冷链物流为重点疫区的人民生活提供了保障,而北京、青岛等地农批市场的病毒事件也引起了公众对冷链相关话题的关注。我国冷链发展水平究竟如何?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四届物流透明峰会上,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与易流科技联合发布了《中国公路冷链物流行业运行分析报告(2019)》,用海量数据的分析结果反映了行业现状。

该报告基于易流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36000余台冷链运输车辆的运行数据,结合交通运输、商务和冷链物流行业宏观统计数据,以全程温控、运输时效、安全保障、绿色节能为核心要素,围绕供给能力、运行特征、服务品质、服务效率等方面,对我国公路冷链物流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简析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冷链物流的影响情况。

在第十四届物流透明峰会现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物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蔡翠介绍道: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依然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生鲜消费领域更是迎来新零售的热潮,为冷链物流发展注入持续强劲动力。我国冷链运输车辆呈现规模质量“双加速”的发展态势。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冷链运输车辆达到21.47 万辆,增速接近20%,其中接入易流云平台的车辆数增加6139辆、达到36957辆,可见冷链运输车辆的数字化水平正在稳步提高。

数字化与物联网带来的连接能力改善了行业固有的“断链”问题。近年来,温度传感器、GPS 等技术在冷链运输车辆中广泛应用,使得相关方可实时获取车辆在途位置、温湿度信息、行驶轨迹等数据,实现运输过程透明化监控,目前平台车辆的全程温度合格率约为 88.3%,运输过程温度合格率约为 91.7%,在货物装卸、开关门作业时,运输车辆内部温度受到较大影响,仍存在“断链”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冷链“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问题依然存在。对比2015-2019年数据,平台冷链配送车辆运行效率逐年下降,车辆平均行驶速度由2015年的37公里/小时降至2019年 35.26公里/小时,日均行驶里程由2015年的180.32 公里降至2019年的167.35公里,配送日效率指数由2015年的74.2降至2019年的71.1。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保障配送车辆通行便利的管理政策,但落地效果仍有待提高。

报告对疫情期间的冷链物流市场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冷链物流行业也受到了重大冲击,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复工水平快速提升,帮助其他行业进一步加快了复工节奏。

报告结合政策导向、需求特征和技术前景,对冷链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毋庸置疑的是,冷链物流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从2020年起,行业发展的新关键在于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国家大力提倡的“新基建”外,冷链行业仍有许多“传统基建”项目需要推进,如增加冷库建设,源头产地的冷链运输服务等。

此外,报告还认为多式联运将在冷链行业扩大应用范围,未来随着生鲜电商的进一步发展,跨省、跨过乃至跨大洲的产销链条会越来越多,对于超长途冷链而言,多式联运将有助于大幅降低成本。整体上,冷链市场集中度也将持续提高,头部企业将因为网络效应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