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市值被阿里拉开一万亿:市场在给下一个时代称重?
前两天,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超越扎克伯格成为世界第三大富豪,今年他的净资产增加了878亿美元,而特斯拉股价飙升了近500%。
同时,阿里巴巴市值拉开腾讯一千多亿美元,两者拉开的身位之间,已经插得进一个京东,或者IBM。
从营收到利润,无论是体量还是增速,阿里与腾讯都拉开了相当的距离。
这对于腾讯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一个需要深刻反省的节点。
贾谊当年为大汉献策,削弱诸侯势力,将太子当哲人王来培育,奠定了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他说得好:“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这些信息很可能是两种商业势力此消彼长的信号,同时也是世界经济由消费互联网时代,向产业互联网时代进化的大趋势,与产业越近的,未来的增长空间、想象空间都会大很多。
同时,实业、实体经济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拉开了与虚拟经济的距离,实体经济直接带动的生产、销售、就业与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发挥着更为重要的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同时也带来更高的商业价值。
更重要的是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进化的路上,阿里巴巴、亚马逊,这些直接作为最重要交易平台的巨头,很可能掌握了产业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船票。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全球云计算市场能够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他们能够占得先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离产业足够近。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也是历史的吊诡之处,柯达最早研发数码相机,诺基亚手机最早研发智能手机,都歇菜了。马化腾天天提产业互联网,说得甚至比阿里还要多,但腾讯在这个时代,反而从一开始就丧失了先发优势。
腾讯再度落后阿里1万亿港元
9月2日,阿里巴巴港股市值达6.299万亿港元,不仅超过腾讯5.246万亿,领先幅度达1万亿港元,相当于一个IBM的市值1098亿美金。事实上,从去年阿里回归港股之后,大多数时间的市值都在腾讯之上,在去年年末阿里领先腾讯就曾超过一万亿港元,今年上半年“疫情红利”让腾讯的估值一度反超阿里,但很快又重新被明显甩开。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市值领先1万亿,阿里巴巴的市盈率也仅38倍,远低于腾讯的50倍。也就是说,从财务角度来看,阿里的估值比腾讯更低,也就是说阿里的股价其实更稳健。
疫情红利在上半年驱动了以腾讯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流量、业绩与股价的齐飞,但是疫情在中国的受控,也让这种虚拟流量风力渐歇,在疫情之中饱受冲击的实业也开始企稳,并且开始发挥其真正的经济带动作用,在带动经济恢复繁荣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业绩开始稳健增长。
因此,疫情前后,流量公司与实体企业的业绩、股价表现的差异,其实与两种公司的商业模式有着莫大关联,腾讯的核心价值是社交通信+内容产业链,通过高频的社交通信以及从游戏、视频、到新闻的内容全产业链布局,构建了一个流量王国。
虽然这两年也在通过小程序、腾讯云,切入产业,但其利润构成主要还是依靠来自游戏的增值服务,以及广告,可以看出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太浅层,还是一种非常薄的商业模式,净利润也确实高,轻资产运作,但是缺乏那种与实体经济千丝万缕的关系。Facebook其实也是这样。
阿里巴巴与亚马逊直接通过交易这个超级入口,嫁接了产业,与经济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驱动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会因为实体经济中的技术创新、需求爆发,驱动自己的业绩快速增长。
相对腾讯的顺风顺水,阿里巴巴的最近半年可谓一波三折,2020自然年一季度营收人民币1143亿元,同比增长22%;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31.62亿元,同比下滑88%。
阿里发布财报后,开盘即跌4.2%;收盘报199.16美元,大跌6.13%。
对于阿里在财务上的疲软,市场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
但疫情之下,阿里电商仍然表现出可观的韧性。
阿里在财报中披露,一季度天猫日用必需品和家庭用品等快速消费品的强劲增长以及对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这些品类合共达到同比增长25%。
在与抗击疫情直接相关的线下经济领域,在盒马、天猫超市等自营新零售业务上体现的更为突出。
但是在收入增长放缓和利润下滑的掩盖下,投资者在一季度的时候没有充分意识到阿里这些积极变化的价值。
在今年二季度,以盒马、天猫超市为代表的新零售业务,继续扮演营收增长引擎的角色,新零售业务所在的“其他”营收301亿元,同比增长80%,成为阿里各版块的增速明星,其在阿里的业务收入占比也从2018年的6%,提高到了今年一季度的20%。这时候,许多人才发现阿里的生态又一次发生重要的新进化。
(阿里的其他业务收入占比)
二季度,阿里巴巴业绩出现了典型的V字反弹,营收1537亿元同比增长34%。美国通用准则(GAAP)下,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476亿元,同比增长124%。
同时,阿里的两项传统支柱收入重回增长轨道,商户服务收入增速23%与佣金收入增速17%,明显好于上季度的3%和-2%。不仅新业务起来了,而且在一季度“失血”最为严重的核心业务也实现了复苏。
阿里巴巴是实体感非常强的公司,在需求端、促进交易,制造着更多的市场机会与经济繁荣,从淘宝、支付宝、天猫、阿里云到钉钉的进化,都是在某一个经济领域开拓出自己的商业模式,每一个产品都有着与实体经济水乳交融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关系。这意味着它可能遭遇实体经济明显的短期冲击,但它的长期韧性不仅可以带动自身的恢复,还能够给平台商家和客户带来反哺,进而成为实体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供应链能力是To B服务的底层能力,也是To B能力的分水岭。供应链能力上的优势,正是阿里服务实体能力的体现。
美国老牌制造业和工业营销公司Thomas评选出2020年12个最佳供应链企业,其中阿里巴巴是榜单中唯一的中国公司,位列第十。
作为同时服务B端和C端的数字化开放平台,阿里巴巴的供应链网络,涵盖了20多万国内外品牌、千万级中小商家、制造业工厂等丰富充足的供给能力,也包罗了多元万象的消费需求,为商业世界不断衍生创新和可能性。
这种生态,也驱动了阿里的To B明星业务阿里云,作为国内云市场的龙头,阿里云在过去一年内,维持了60%上下的高增速。在今年上半年,这种增长仍在持续。反观腾讯,其云计算业务去年一度公布过收入和增长指标,但今年上半年又停止单独披露云的数据,外界普遍认为,在技术和市场上都明显落后于阿里的腾讯云,在今年上半年的增长已经重新失速。
相比腾讯对游戏业务的深度业务,虽然金融业务也有所提升,但阿里可以作为增长引擎的新业务明显更多元化,从新零售、到阿里云,还有和阿里生态深度关联的蚂蚁的金融科技业务,都显示出了更强韧的爆发力。
始于2011年的巨大分野
2011年,腾讯如日中天。
这一年,腾讯是全民公敌。
当年,腾讯仅仅第四季度一个季度的收入就79亿元,超过阿里巴巴的全年总营收64亿元 。
那一年,百度执中概股牛耳,市值首次超越腾讯,李彦宏成为中国首富,并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他说要“为中国赢得世界尊重”。
那一年,阿里巴巴还只是一个B2B业务的代名词,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那时候淘宝扭亏为盈没几年,天猫第三次搞双十一,逐渐引起关注。
到今年,阿里巴巴二季度季度营收1537亿元,腾讯第二季度营收1149亿元。
这几年阿里与腾讯除了市值,营收也正在拉开距离。
反转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腾讯不想清楚这个问题,下一个十年掉队可能会是大概率事件。
正是2011年,3Q 大战之后,一度被称为“全民公敌”的腾讯开始反思,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之后,它与阿里就一直代表着中国互联网投资领域两条泾渭分明的水流。到今天无疑已经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重大事件。对其反思可能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下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竞争格局。
其实两种投资思路背后,除了管理层的决择,很大程度也是两个公司商业模式所决定的,腾讯一直是轻资产的流量模式,这也决定了它以资本、流量介入投资,但是在业务上并不深度介入的投资路径。但这样有一个致命短板,就是这些投资很难成为腾讯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也难以产生爆发式的协同效应,阿里巴巴却是业务需求驱动,围绕主业铺开,这也是这几年阿里腾讯收入、市值迅速拉开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仅以资本市场视角看,腾讯和阿里的估值差异可能远不止1万亿港元。
通用汽车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野心,也揭露了基业长青的商业秘密:“在我们服务的每一个市场中,要成为数一数二的公司,并且改革公司,拥有小企业一般的速度和活力。”
这其实正是阿里巴巴反超的核武力量。
围绕交易这条核心跑道的商业需求,阿里巴巴裂变进化出了金融、物流、云计算与新零售的一个个超级独角兽。
由于阿里云、盒马、菜鸟、钉钉、饿了么等阿里核心业务没有单独拆成上市,不能单独计算市值,没有体现出价值。而且这些“概念类”业务虽然前景广阔,但是大多数还在亏损,客观上拉低了阿里的利润,反而降低了阿里巴巴集团的整体估值。
这一点从最近蚂蚁上市也可以看出,考虑到蚂蚁金服已经估值1.56万亿元,腾讯与整个阿里经济体的估值差距会更大。
腾讯主要收入构成包括增值服务、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网络广告收入。
腾讯虽然一直说多元化,但却无法把游戏比例降下来,实际上,即使在宣布2B战略并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的2018年四季度以来,腾讯的游戏业务仍然
在扮演着增长引擎的角色,疫情冲击更让游戏业务占比重新攀升,腾讯对游戏的依赖还在加重。
(腾讯的游戏收入占比)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流量主之一,腾讯的广告业务却持续疲软。来自字节跳动的竞争,仍在持续分走本来应该属于腾讯的广告主预算。
作为腾讯财报为数不多的亮点,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单季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30%。财报数据显示,金融及企业业务占腾讯整体收入比重已达26%。
云计算和金融科技,可以说是产业互联网的两个重要抓手,但是在这两个领域,腾讯已经跑输阿里。
今年上半年,阿里、蚂蚁里面这两个板块对应的收入,已接近去年腾讯全年水平。如果将菜鸟、高德对企业服务收入也计入,差距还会更大。
金融科技服务在腾讯主营业务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但是其营收却不及蚂蚁金服百分之七十,在创新能力上虽然曾以红包大战收回一些城池,但是从支付、理财到消费金融,过去十几年,腾讯金融业务其实一直只是在阿里后后面亦步亦趋。
腾讯、阿里的形势已经悄然逆转。
2017年已过巅峰
如果要给腾讯找个在美国市场上的对应者,无疑是Facebook。除了商业模式,它们在发展的时间线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
2015年四季度,Facebook净利润为15.62亿美元,是亚马逊的三倍多。2016年1月28日,Facebook市值暴增380亿美元,市值超过亚马逊。
也就是在同期,腾讯也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一年之后的2017年11月,腾讯公司市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公司,成为了世界社交之王,市值甚至超越了美国的竞争对手Facebook。
也是这一年著名的乌镇饭局上,马化腾呼朋唤友,拍了一张身价5000亿的刷屏级合影。
这也是消费互联网刚刚走过半场的巅峰时刻,此后便是下坡。
也是这一年,腾讯业务实现爆发式的增长之后,增速开始一路走低,2017年56%的增速,到去年跌至了21%。
2018年Q2以前,腾讯的季度营收都高于阿里,2018年Q2以后,阿里一路高歌猛进,2018-2019年增速基本是腾讯的两倍以上,迅速拉开差距。
2020Q2,腾讯的收入已经不到阿里的75%。
而在大洋彼岸,Facebook同样风光不再。Facebook二季度整体收入186.87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当季亚马逊营业收入889亿美元,同比增长40%。亚马逊的营收已经是Facebook的四倍多,市值也是后者的两倍多,这种差距可能还会越来越大。
腾讯和Facebook从登上巅峰到重新被赶超,几乎源于同样的尴尬。从业务上,随着用户渗透率逐渐到顶,纯互联网业务在收入上的天花板已经到来,但它们又没有深入实体经济和线下的能力,从而使其收入规模迅速被反超。而从舆论层面,它们所从事的带有强烈信息和媒体属性的业务,也遭遇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无论是Facebook的隐私监控、数据泄露问题,还是腾讯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都在侵蚀它们作为一个大型平台型企业的道德形象。这不仅给它们的估值带来拖累,也成为它们必须面临的长期经营风险。
巅峰过后,如果不能制造另一个更宏伟的目标,去攀登,此后便只有下坡路。
掉队会不会发生?
这只人畜无害的企鹅仔,必定感受到了这种掉队的压力。今年在各个业务板块都明显更具攻击性,对电商、搜索、视频内容生态,到投资,当今互联网四大具有驱动引擎作用的板块,悄然露出了锋利的虎牙。
过去十年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腾讯,正在把这半条命收回来。并购搜狗、合并斗鱼、虎牙,传出收购爱奇艺,发力小程序电商,一系列动作都传递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这家低调内敛的科技巨头,正在轻描淡写地,通过一些关键性的决定,试图奠定、拓宽下一个十年的跑道。
一些微妙却重大的变化正在发生。
腾讯、阿里巴巴形势逆转的背后,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正在浩荡而来,消费互联网时代已经过去,而那个时代的王者腾讯、Facebook也开始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过去阿里所在的电商行业可能是国内为数不多并没有受到特殊行业保护的互联网领域,但阿里毫无争议地击败了亚马逊在中国的存在,其实就是通过支付宝等一系列的创新走到今天的。相反,抖音对腾讯,与TikTok对Facebook的致命挑战,对用户时间的分流,都反映了流量模式的脆弱性。
温柔乡,英雄冢。通过流量变现,轻易的钱赚多了,在整个公司的利益机制上,就会失去培育利润薄、但是对实体经济非常重要的、对公司未来发展也非常重要的前瞻性业务的动力,因此产生内卷化现象,所有资源都在向高利润业务倾斜,比如游戏。
腾讯云的落后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种利益机制的驱动,大家都赚惯了快钱,在利润的中心游戏、内容板块的虹吸效应下,人才、资源都被席卷而去,也很大程度上也是过去腾讯怎么折腾电商业务也做不起来的根本动因。把苦活、累活都交出去,自己只赚快钱,当然很爽,但剩下来的游戏、广告,只是孤立的利润包,相比阿里苦心经营的数字基础设施生态,都是网状衍生、相互支撑的,带来业务关系以及商业模式都会更厚,从而也具有更强的分裂进化能力,相比丰厚的利润,腾讯、facebook们的商业模式与想象空间,都显得更单薄。
今天腾讯当然是一家非常赚钱的公司,但是这种丰厚的利润,并没有合理的机制转化成新的增长动力,也没有足够的压力,因为外界的商业需求驱动,而培育出更多反哺实体经济的业务,它已经足够大,但是大而不强,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更多的时候,能力是因为你承担的责任而锻炼出来的,作为这种体量的公司,腾讯自己承担的责任太少,交出去的有点太多。
过去十年腾讯是怎么一步步踩入内卷化漩涡的,路径已经非常清晰,它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十年,但是如果不深刻反思,很可能会错过下一个十年。
不是九年前那种人云亦云的反思,而是从战略、组织、业务、到商业生态、投资思路的顶层设计式的全面深入反思。
这两年腾讯的心态也明显更急了,布局新基建,从微信频繁的功能更新、小程序电商的发力,与在收购方面更加强硬的姿态,将半条命收回来的信号,都在表明腾讯正在通过各种举措试图扭转掉队的局面。小程序已经满足打造商业闭环生态的要求,但小程序藏得太深,留存率与打开率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承平日久,腾讯恐怕已经忘记了战场上血腥的味道,武备宽弛,九年前因为“全民公敌”的论调,开启开放式内部大检讨,作出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战略决策,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偏差,因而导致了后来业务的重大偏差,将半条命交出去,听不到来自一线的炮火声,看不到来自一线的真正的机会,已经导致腾讯缺乏足够的核心业务,支撑起自己的开放型商业生态,同时也因为将硬仗都交给了合作伙伴,失去了锻炼团队与组织肌肉的一次次机会,导致部门之间失去协同能力,一个个事业部如同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过去二十年竟然只有三次组织大调整,管理层严重老化,对手阿里的管理层都是一年一更新,组织的代谢能力、战斗力,协同能力,分裂进化能力,都因此而大相径庭。
单是从云计算业务来看,从王坚的 “城市大脑”,到张建锋完成集团“中台”的架构后,又提出了“云钉一体”,阿里云的大将一直在用自己的思考、概念,不断推进云计算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链接。
相反,你很难看到腾讯抛出这样的思考。
腾讯最需要的大概正是更多的大将与思考。而这些是腾讯过去二十年最缺少的,毕竟躺赚。
昨夜是乘风破浪的姐姐总决赛的成团之夜,这是一群三十岁以上小姐姐们继续成长、勇敢出发的真人秀节目,但其实能够站上这个舞台的小姐姐,哪一个不是往日光芒万丈的明星或者今天炙手可热的顶流,没有过去十年的努力与奋斗,不会有资格占到这个舞台上。
这看上去像是一场PK,pick大赛,实质上,她们的人气、性格、气质,其实是在过去十年、甚至三十年已经慢慢积累、成型,这其实只是一场盛大的加冕,同时也是一次盛大的落幕。
都是日积月累。过去九年的盲目开放策略,让腾讯迟迟无法培育起更多的新增长业务,更加失去了锻炼组织、打硬仗的能力,几年才调整一次组织的腾讯,今天组织能力,在年年进行组织更新的阿里面前,很大程度上只有挨打的份,这也是其云业务跑输阿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过去的战略偏差,以及由之而来的组织疲弱、生态缺陷所致,陈陈相因,让腾讯错过了最好的9年。
当腾讯重新“聚焦主业”选择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时候,它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第二主业变成了投资。如果靠投资别人就能“收流量税”躺赚,谁还愿意辛辛苦苦干那些脏活累活。腾讯在投资上越成功,它自身内部的商业能力就越脆弱。腾讯收获了亮丽的财务报表,却丧失了对未来的想象力。
而阿里在过去几年坚定地选择了扩张。这并不是盲目地扩张,而是建构商业基础设施和操作系统的主动而为。阿里甚至不惜为此承受了大量长期亏损。从某种程度上,阿里也把“半条命”交了出去,如果阿里像腾讯一样精致,本来也可以只安于稳定、成熟的现金牛业务电商,但阿里选择了和整个实体经济更深度地绑定。所以当腾讯在一季度躺着赢得“疫情红利”的时候,阿里却遭遇了利润的大滑坡。但任何短期波动,都不会动摇阿里的战略选择。
一个公司在做决策的时候,是更多考虑短期的财务收益,还是考虑长期的能力积累,这是决定企业命运的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能够很明显地发现,相较阿里,腾讯在战略上的确短视不少。
“前车覆,后车诫”,到今天,不是开玩笑,如果不作出更深层次的、更全面的变革,文弛武玩,腾讯很可能会错过下一个时代。
将相无能,累死三军。
相比人群簇拥的饭局,腾讯今天更需要可以运筹帷幄的军师,一人可抵三师的将帅之才,更需要能扎硬寨、打硬仗的铁军,需要更有市场嗅觉与反应能力的组织能力。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腾讯还要真正反思,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腾讯在创业20年之后才第一次提出“科技向善”的公司使命,但它现在在这方面做得显然还很不够。在双循环转型的大时代,作为平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必须承担起助力实体经济的更大责任,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新增量,也是公司社会责任的锚点。腾讯要真正从一家大公司变成一家好公司,必须重新衡量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天平,如果一家大公司只是会赚钱却对社会没有什么正外部性,它注定是跛脚的。这样的公司不仅很难受到市场的认可,更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业长青。
还记得2017年,乌镇饭局后,水哥写了这么一段,苦口婆心:
小马哥该醒醒了,不要在多年以后,面对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行刑队,回想那个遥远的饭局,人群簇拥,众生虚幻。
古人诚不欺余:“溺于水,犹可救,溺于人,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