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FN商业 大壮

两个多月前,FN商业(ID:FN-24H)曾在《为什么300亿票房损失,只是电影产业“难”的开始?》一文中浅析了电影行业的损失与前景。

那时,由于“所有影院不得复业”,线下影院接连错失了春节档、五一档和暑期档,全年票房损失预计超过300亿元。且停业期间的票房损失,并不能完全概括电影产业所面临的困境。

即使政策允许复工,线下影院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复苏,因为电影产业的复活键并不在影院手里。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全国各地的电影院在经历了180多天的停业期之后,终于从7月20日起陆续迎来复工。复工首周,全国票房堪堪破亿。

电影院回来了,但观众还没回来。

可怕的发行模式

据央视新闻报道,7月24日,线下影院复工不久,在北京老牌电影院西单首都电影院,出现了媒体记者比观众还要多的盛况。

长达半年的停业期,是线下影院甚至整个电影产业前所未见的低谷,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之深,并不是复工就能立刻扭转的。

复工首周,全国45%的影院开门迎客,在影院排片场次不高于平时的50%、上座率不高于30%的限制下,票房总计1.09亿元。

影院复工后,却只有四部新片,分别是20日上映的国产剧情片《第一次的离别》、纪录片《璀璨星火》,以及24日上映的好莱坞新片《多力特的奇幻冒险》和《喋血战士》,其他都是重映片。

四部新片中,关注度最高的理应是《多力特的奇幻冒险》,但即使这是小罗伯特·唐尼告别“钢铁侠”身份后的首部好莱坞大片,也难逃口碑票房双扑街的命运。

电影行业复苏的第一个难关,就在于新片不上映。

从春节等到暑假,再等到立秋,等来了影院复工,但当初预热的大片却一个都没有上映。

你不上,我不上,影院复工空荡荡。

你不排,我不排,影院复工没人来。

片方不肯在市场全面复苏前上映新片试水,没有好片上映就无法吸引观众付费观影,预售情况不理想的院线更加不愿意倒贴运维成本强行复工复产。

打破这种诡异的恶性循环固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但也有难以想象的机遇。

终于,影院复工一个月后,观众等来了《八佰》。

在一片支持或质疑声中,《八佰》的话题度被引爆,上映十天,票房直逼20亿。

不评价影片内容,只谈电影行业现状,《八佰》真的是最好的标本。

影院停业大半年以来,《八佰》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院线商业电影,也是很多线下影院翻身的希望。

但有人等来的是希望,有人却直接等来了绝望。

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到,《八佰》的上映方式有多么与众不同:

网络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影院数量超过11000家,其中票房在1000万元以上的影院不足2000家,200万元以下的约4200家。

也就是说,只有不到2000家影院能拿到8月14日的点映资格,而4200家小影院,则需在一周内缴纳3.5%的核定保底金额,才能获得《八佰》的放映权。

有网友替小影城算了这笔账:假如上年总票房是150万元,那么按3.5%比例应先预交5.25万元。如果影院想回本,按全国平均票价35元计算,至少需要3000人次观影。

在影院复工之初、新片表现乏力时,电影院开张平均每天的亏损超过1.5万元。

《时代周报》曾采访了一位三线城市影院负责人,他表示,“自家影院一次只能接待200人,就算早中晚持续播《八佰》,也需要五天时间才能消化掉这3000人。这还只是收回了上缴保底影片的钱,在票房超过7万之后,还需要给院线和发行方分账。”

所以,《八佰》真的是个典型。

一方面,发行方强行修改发行模式,将票房对于自身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即使上映后效果不好,发行方也能大幅度减少损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院线的片源问题,另辟蹊径,改变了没有片方愿意上映新片的现状。

但另一方面,中小影院在承担票房风险的基础上,还要直接承受核定保底金额的压力,先不提赚钱,回本都难。

而拿不出现金或者不想拿的小影院,就意味着失去《八佰》的放映权,这对一家小影院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因为在国庆档到来之前,暂时没有新的商业大片上映。从8月20日到9月底的一个多月之中,排片表里没有《八佰》的影院,靠什么撑满30%的上座率?

甚至有人说,不管是否购买《八佰》的放映权,这种新的发行方式都在加速小影院的死亡。

一旦其他发行方复制这种模式,行业或将直接洗牌,结果让人不敢想象。

无奈的华谊兄弟

事件的另一面,是《八佰》的发行方华谊兄弟。

顶着期待与骂声一片,华谊兄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发行方,其本意难道是做拯救电影市场的救市主?

华谊兄弟是在自救。

相比于电影产业所面临的困境,华谊兄弟自身的危机更加严峻。

2018年5月,“阴阳合同”事件爆发,华谊兄弟站在风口浪尖,然后就没下来过。

华谊兄弟斥巨资打造的《手机2》开拍之时,知名主持人崔永元曝光其明星签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等行业黑幕。

此后,华谊兄弟的股价一路下跌,最低时每股仅3.21元,跌幅一度超过70%,华谊的市值从当时的300亿元缩减至如今的105.5亿元。

FN商业(ID:FN-24H)曾根据公开资料统计,2018年,华谊分别从四家主流银行、阿里影业举债40亿元,华谊创始人王中军个人股权质押比例高达83.6%,他的弟弟、华谊执行总裁王中磊则选择全部质押。

但在2019年,华谊净利润亏损仍高达39.6亿元。

《手机2》没了后续,华谊兄弟寄厚望于《八佰》,全片投资5.5亿元,孤注一掷。

2019年4月17日,《八佰》发布定档海报,宣布于7月5日正式上映,并在随后两个月以多支预告片、海报剧照、特辑等形式为影片造势。

6月4日,《八佰》获选第22届上海电影节开幕影片,并宣布将于6月15日开幕放映。

可惜,6月14日,《八佰》宣布因“技术原因”被紧急叫停,缺席次日上影节的开幕式放映;6月25日,《八佰》再次宣布撤出7月5日档。

2019年10月、12月,《八佰》曾两次被传上映,但都无疾而终。

再后来,线下影院被迫按下暂停键,华谊兄弟真正站在了悬崖边上。

新的发行模式,表面上看会惹急四千多家小影院,但实际上,是华谊兄弟先急了。

王中军在年初接受采访时直言,“2020年华谊无论如何都要打翻身仗。”

生死存亡之际,容不得半点闪失了,转嫁风险是必然选择。

按照正常分账方式,制片方一般要在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内才能拿到票房收入,但核定保底金是先交钱后拿片的,4200家小影院按平均票房100万计算,就是近1.5亿现金流。

8月21日,华谊兄弟方面官方回应,“根据拓普数据的实时统计,2019年全国共有影院11800家,截止8月21日,已有排映影片的影院共9649家,获得《八佰》放映密钥的影院共9497家。”

也就是说,虽然有两千多家影院没有缴纳核定保底金,但华谊在这方面的收入也算可观,因为能够缴纳这笔金额的小影院,平均票房大概不能按照100万来计算。

此外,网络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年票房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大中型影院,每年为整个电影市场贡献的票房收入高达70%以上。

华谊兄弟这是典型的“保大争小”策略,稳住大中型影院的票房收入,小影院的收入则通过保底金的方式争取一下,能给则赚,不给也不会影响大头收入。

从这些角度看,华谊兄弟在很多片方仍在观望的时候拿出了底牌,并非为了拯救水深火热的电影市场,而是无奈之中的自救。

除了站在悬崖边上的华谊兄弟,其他手握新片的发行方则很可能享受到《八佰》所带来的福利,观众重新培养起走进影院的习惯,市场已经盘活。复工首周票房只有1亿多,而《八佰》上映十天票房已近20亿,就是最好的证明。

8月25日的七夕档,是今年影院复工后的第一个话题度较高的节日,《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的当日票房达到2.76亿。虽然不是周末,七夕档的全部票房也超过了5亿。

《夺冠》和《姜子牙》,两部春节档热门大片,也相继宣布定档国庆。

线下影院终于看到了复苏的希望,而国庆档,将是电影行业真正的“大阅兵”。

复杂的行业前景

说回影院方面。

得以放映《八佰》的影院,在艰难中重新走向正轨;错失《八佰》的小影院,则重复着疫情期间的艰难。

但《八佰》终将成为过去,行业需要思考的是未来。

换言之,这种全新的发行模式是否会被效仿。一旦其他发行方选择跟进这种模式,那么行业会直接进入洗牌期,资源向头部影院聚拢,小影院很难生存下去。

2012年起,政策一直在鼓励县乡级建设电影院,并出台了相应的建设补贴政策。目前,如果在乡镇开影院,每个影厅可以获得10万元扶持资金,每台放映激光机还能再拿到20%补贴,几乎能够覆盖80%的成本。

既然政策一直在鼓励和扶持,从行业角度看,小影院们不会因为这种发行模式而倒下。

但对于小影院的每个个体而言,现在仍然要思考如何活下去。

在影院的收入构成层面,最主要的当然是票房收入,大概占到一家影院总体收入的八成。其他方面的收入,如食品及衍生品售卖、广告收入等,也是在影片放映的基础上实现。

一家影院的支出则包括租金、水电费、物业费、设备及人力成本这些无法减免的硬成本,以及票房税收等随着院线停业可以暂停的成本。

疫情期间,收入全部归零,所有影院都是只出不入。

影院处在整个电影产业的下游,涉及前后期制作、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的中上游公司,还能通过暂时转向网络电影、网剧、电视剧等方式自救,电影院则只能苦等。

此外,线下影院是重资产产业,高度依赖现金流。

当一部国产电影上映后,其票房中5%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3.3%的税收会被直接扣划并缴纳,剩余部分是净票房。净票房的57%归影院和院线,43%归制片方。

也就是说,当线下影院熬过疫情走向正轨,年均票房约100万的小影院们,每年最终拿到的大约是50万,去除掉房租和人力等硬成本,利润空间很小。

《八佰》的发行方式给他们带来了伤害,但他们的生存问题并非始于《八佰》,也并非始于疫情。

三四线城市广阔的市场亟待开发。

此外,线下影院行业还面临着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国外疫情形势严峻,进口影片将断档。

《2019年度电影市场报告》中提到,进口电影票房在2019年国内总票房的占比仍达到36%。2019年内地上映票房前20的影片中,有7部是进口影片。

受疫情影响,很多好莱坞大片的拍摄进度都已被无限期推迟,失去进口影片的国内电影市场,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承受这部分损失。

结语

7月底,一群外卖小哥和滴滴司机卸下了伪装,他们回到电影院,给放映机除尘、除湿,给每个座椅消毒。疫情期间,他们每隔几天都会这样做一次,只不过那时脸上没有笑容,因为不知道影院什么时候能复工,基本工资不能保证生活,只能兼职送外卖或者跑滴滴。

看着停业半年的影院重新迎来观众,影院经理的内心却是喜忧参半。30%的上座率依然死死地卡着他的咽喉,更难过的是,连30%的上座率都很难实现。排片表上那些影片,简直就像是一手“3、4、6、7”的牌,怎么都打不出去。

想到春节档时积压的食品饮料,经理心头再次泛起苦涩,影院不但不能卖食品,观众自带的也不能吃,因为观影期间不能摘下口罩,需要派员工悄悄过去制止。制止的时候一定得态度好点,不能得罪观众,因为每个观众都是电影产业复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