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外媒曾对马云提出质疑:你口号震天响,却还没有赚到钱。

20年后,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市值已达4555.99亿美元,马云本人也已功成身退,转身拥抱青山绿水,踏入另一片江湖。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投资者们也总被频频打脸。

长期以来,资本市场总是把目光聚焦在短期利益上,对企业发展呈现短暂和静态的错位评估。以Facebook为例,自2012年上市后,只要股价下挫,必有“Facebook已死”等大量负面言论出现。时至今日,当Facebook依然稳居头部阵营时,当年的投资者便又换了种说法,俨然忘记了当初他们是怎么用短视的眼光审视Facebook,为这个商业帝国招来了不赀之损。

2012年百度还在最辉煌时期,因为转型移动互联网,利润率从53%下降至29%,资本市场相当不看好。一片唱衰之下,百度股价跌至80余美元。如今,用脚投票的投资者们又开始充当“事后诸葛”,再度唱衰百度:百度竟然不早点进入移动互联网市场,简直错过了一个时代!

自相矛盾的话都让投资者们说尽了,企业只要做法不合其心意,怎么做都是错。

现在,盯着百度今年单季度的财报亏损,投资者们又开始大肆攻击,把百度市值当做超越的标杆,拼多多、京东等稍市值有超过就会被投资者们大肆吹捧,同时他们还不忘回头狠踩一脚百度。

罔顾事实的投资者们常常按自己的意思解释企业的举动:百度进入改革期,主动调整人事被曲解为“看不到希望的高管纷纷出走百度”;在IBM等企业转型期散播“企业倒闭警告”;一些企业正常清理代理商的行为被看作“烂掉的企业和堵不住的大窟窿”。

企业发展历程如同人的一生,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从不掉队和犯错。越是历史悠久的企业,越会经历各式危难和坎坷。而一个真正成熟的大企业势必要经历资本市场的看衰及其带来的高压。这几乎是任何一个大型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关卡。

短视的市场难掩巨头光芒

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从5132点高位直线坠落。暴跌模式开启,投资者们纷纷撤离,导致大批互联网企业断粮死亡。

投资人徐新评价说:“股市很短视,三个季度不好,就变成垃圾股。”

普遍的短视之下,上市不久的新浪跌破发行价;搜狐从13美元跌至第二年的0.8美元;网易则上市即破发,连续9个月跌破1美元,一年时间市值蒸发了90%。

面对如此困境,丁磊甚至险些将网易卖掉,还好那时行情不好,连卖也卖不掉。时至今日,网易市值早已翻了无数倍,达到362.19亿美元。

若从2001年网易最低价0.51美元计算,网易的股价最大涨幅超过2000倍。丁磊后来自信说起“在过去的20年里,每年的资本回报率都超过20%。在中国只有两家,一家是茅台,另一家就是网易。”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主做运营商设备的华为也未能幸免。正是在那一年,任正非写下《华为的冬天》,文中犀利指出了投资者短视所造成的广泛负面影响: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二、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惯性进入了收缩。

2002年,华为形势严峻:公司出现了第一次负增长,人人自危,大量员工要求退股。

由于股市重挫的影响,科技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不被看好,研发型企业和部门被边缘化,金融、旅游业等却被排在人们选择的前列。大批暴发户诞生,而社会科技发展陷入桎梏。

技术发展从来都不是青云直上,而是盘桓波折,如同国内真正大笔资金押注人工智能等前瞻技术的百度、华为等企业,一旦技术成熟可以规模化落地,将会率先甩出那些目光短浅的质疑者。

对于创新和变革,投资者们需要更多耐心,而不是盲目捧一踩一,丧失基本的专业判断。

以百度为例,投资者们似乎选择性忽视了其在反思情况下主动拒绝不良广告的改革行为,他们对于百度由此带来的营业额下滑颇为耿耿于怀。

可以想见,如果不优化不良广告,营收可观,投资者们会炮轰其不良价值观;而优化广告,必然导致调整期间营收下滑,投资者又炮轰其营收不给力。

然而,改革期间的阵痛总要自己承受,毕竟投资者很难真正理解企业的变革行为,短视总是不可避免的。

“分析师们给Netflix发出了太多的讣告,以至于我已经不再向葬礼上送花了。”Netflix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曾这样讲起Netflix首次上市失败的至暗时刻。

那时没人能够准确预测,这家传奇娱乐帝国的市值后来竟一度超越迪士尼,创造了《纸牌屋》《女子监狱》《怪奇物语》《黑镜:潘达斯奈基》等一系列佳作,如今影视爆款无数。

多年未能盈利的亚马逊也曾遭遇过大量口诛笔伐,“亚马逊死定了”“亚马逊在破产边缘”等论调频出。

企业股价暴跌时,媒体人们怎么看它们都不顺眼,死命打压的方法也毫不新鲜。

贝佐斯十分坦诚,股东信中并未掩饰市值的惨淡,他写道:“截至本文撰写时,我们的股价比去年我写的时候下跌了80%以上。尽管如此,亚马逊公司现在都处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的地位。”笃定长期主义的贝佐斯最终用市值证明了自己的坚持。

“你会受到很多外力的阻挠,它们无视你的规划,迫使你做出更糟糕的决策,但你还是得有清晰的愿景,并坚定地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扎克伯格曾评价那些短视的投资者。

谷歌CEO拉里·佩奇无奈吐露心声:“硅谷的投资者越来越关注短期利益,而不是将目光放在那些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上。”

让子弹多飞一会儿:找准方向就能走出谷底

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通过变革走出低谷?

以微软为例,人们曾怀疑微软走不出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光环,使微软股价长期处于增长停滞的状态。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同如今的百度一样,因错失移动互联网的机遇,股价变得一蹶不振。微软收购诺基亚、生产Windows Phone、开拓社交业务等都以失败告终,pc核心业务又面临增长困境,因此,微软一度被判“死刑”,“微软已死,有事烧纸”“微软走向穷途末路”等负面报道铺天盖地。

然而,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领导了微软的转型,将利刃砍向既有产品和利益格局。他放弃了鸡肋的Windows Phone业务,并大刀阔斧地进行组织架构变革。2014年,微软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裁员,其中大部分来自微软收购的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

纳德拉在面向微软员工的首封公开信中,强调公司组织文化的转变,这场变革对外表现为开放、合作,对内则表现为“刷新”,使命先行,重视企业文化。

而因为押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微软开始焕发生机。目前微软云计算操作系统每年营收增长率都在100%左右,作为微软现在的主营业务,增长势头强劲。

事实证明,在临危受命的纳德拉大刀阔斧对微软进行“自我革命”后,那个如日中天的微软的确回来了,甚至还坐回了市值第一的位置。

这种“U”型市值逆转可以印证不少企业的长期发展模型。

比如我们看到,同样的困境下,一场涉及组织架构、人事变动、业务盘整等的颠覆性改革正在百度进行。一批业绩没有达标的干部和员工被淘汰,一些能打硬仗的年轻高管被提拔上来。

今年百度还首次确立了公司愿景:“成为最懂用户,并能帮助人们成长的全球顶级高科技公司”。同时,“热爱用户,尊重用户”的说法被李彦宏写进财报信。此前被称作“没有文化”的百度正在发力文化建设。

重金押注云服务、AI等领域的百度也做出了一些成绩,百度智能云后来者居上,跻身中国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公有云服务供应商前四;Apollo继续巩固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的领导地位;小度助手已累计激活设备数超过4亿台,同比增长4.5倍;而小度智能音箱也连续两个季度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名,与亚马逊、谷歌一起位列全球市场前三名。

而人们似乎还忽略了,百度虽然和微软一样,都错过了一些新事物,但它们仍是现金储备丰厚、自带流量、有上万顶尖技术人才的巨头公司。2018年,百度是继阿里、腾讯之后第三家步入“千亿营收俱乐部”的成员。百度目前核心业务中现金及等价物共有110亿美元,丰厚的资金储备量也稳居互联网公司前三。

因此,类似微软、百度这样的公司一旦意识到问题所在,及时调整战略,有充足粮草和精兵良将的加持,恢复元气并不是一件难事。

企业发展总是符合“U”型或“W”模型,有“高峰”和“低谷”,这些变化来自于产业结构、战略决策、技术变化等诸多因素。如果我们不能容纳“低谷”,过于追捧“高峰”,对于处于两种状况下的企业发展都不利——“低谷”企业可能会因股价太低放弃长期规划,追求短期利益;而“高峰”企业可能会滋生傲慢,使创新放缓,最终为企业发展埋下隐患。

从这个角度去看近期被众人狂踩的百度,你会发现同样的舆论问题正在出现。尤其在中国,人们普遍存在增长焦虑,如果市值、业绩没有增长,就会被认为企业发展陷入极大危机,实际上,这种增长思维是有问题的。因此,面对正在投入期的业务,比如押注人工智能等,你必须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想象力。

无数历史告诉我们,在企业转型期间,你要多让子弹飞一会儿。如果还在过渡时期,你就轻易盖棺定论,真的太容易被打脸。比尔盖茨也说,人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一到两年的变化,而低估了未来十年的变革。

因此,看长期播种,不局限于当下一两年甚至一个季度的得失,才是投资者和媒体人们应有的包容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