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得好的人都有一个特点:了解更多普通人的想法
文/罗振宇 得到App创始人
很多人说,恭喜你当校长了。我要说,和得到大学要达成的理想相比,我自己太渺小了,我没有资格。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现阶段谁有资格担任得到大学的校长,可能只有一个人——查理芒格。
不是因为他和巴菲特的投资有多成功,而是因为我们目前课程的核心内容——“多元思维模型”,是他提出来,并让这个词名满天下。不过,他岁数太大了,不适合干这么重的活儿。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
不断向真实世界要结果的过程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空前丰富的时代,各种学习资源唾手可得。如果我们要有一个线下大学,一个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学校,到底应该提供什么?
这个问题折磨了我们很久,因为我们不想提供一个已经很充裕、没有独特性的东西。最后之所以选定了“多元思维模型”,源于我们的创业体验。
创业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越来越平和中正,甚至性格也变得更加宽容了。为什么?因为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真实世界要结果的过程。如果我胆敢放纵一下脑子里的妄念和偏执,现实世界都会马上一个耳光打过来,指着我的鼻子,要求我做出修正。
在往前走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想在真实世界里做成一件事,其实不是一个放飞想象力的过程,而是一个时时刻刻在矛盾的两端中,找到那条细如发丝的黄金中道。所以,我私下开玩笑说,创业,不止是要世俗的成功,原来,它还是修行的蒲团。
真实世界是我们走好这一生的最好的纠偏器。创业时间越长,有一种痛苦就放得越大——我不了解这个真实世界。比如,我不了解五环外的人怎么想,我就做不出拼多多。年轻人、老年人、程序员、艺术家、文艺青年,对我来说,他们天天在我周围,但都是我穿越不过去的世界。
想到这里我才知道,对马化腾的那句评价有多么值钱——“一秒钟能变成一个傻瓜”。能随时卸下自己的认知存量,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这是一种神奇的能力。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我自己的生命和真实世界连在一起,其实非常重要。
举两个例子。经纬投资的张颖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过去,“富二代”最恶劣的表现是花天酒地。但现在他们最快的败家方式,是眼高手低,信心满满地做大额投资,家里有多少钱都能败光。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花天酒地,搭进去的不止是钱,还有身体。身体能力是有限的,这事再恶劣也是有限的。但投资呢?花钱靠的是想法和观念,是对世界的抽象理解,一旦错了,就是无底洞。
抛开道德评判不说,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人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于随意放飞对世界的想象,而同时又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真实体感。有一次,我和吴军老师私下闲聊,他也开玩笑说,钱这个东西,花是花不完的,但投资是可以投得完的。
你看,不生活在真实世界,这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
还有一次,一位搞教育的专家问脱不花,将来你会让自己的孩子上那种贵族国际学校吗?脱不花说,应该不会。
为什么?表面上看,国际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应该更好,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孩子脱离了真实的社会。你的孩子会骑马,会演莎士比亚,但就是不了解普通人的想法,你确信他会过好这一生?
这个时代过得好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了解更多普通人的想法——五环外的想法,甚至是没有什么想法的人的想法。
没有资源的教育肯定不是好教育,堆积了过多资源的教育是一种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教育,肯定也不是好教育。这是一个有趣的反差。
我们这一代人此前受的教育,是为了脱离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而未来则正好是向反方向努力,理解更多的其他人,回到真实世界。借用刘润老师说的一句话:“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
在得到大学的课程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力求做到一件事:让你浸泡在高浓度的其他人的想法里。
高据在世界顶端的用最抽象的方式操作金钱的人,比如一个投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处在各个社会分工里的专业人士,比如医生、画家、钢琴师,有什么样独特的思考模型?在我们不熟悉的地方,比如一个小镇上的生意人,跟我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每一个内容,都不是那种结论明确的知识,它只是一个你平时可能不太熟悉的世界传来的声音。
你可能会说,这是兴趣类课程,我要是不感兴趣呢?有那么大的必要性吗?比如,我为什么要了解一个指挥家是怎么工作的?没有用啊。
这牵涉到对学习的一个天大误解。有一个真相:一个知识你没有用,是因为你不会。比如,你要是学会了编程,你会不自觉地用编程的视角来看待一切问题;你要是一个结构工程师,你哪怕端起一个茶杯,也会从结构的角度来审视它。
你学会了什么,就一定会用这个思维模型来处理问题。高手的学习,从来都是这样——储备的思考模型越多,你海陆空立体作战处理一个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会做事的人,其实就是工具箱丰富的人。
教育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点燃人
为什么得到大学的招生这么严?会经过反复的初审和面试?只有十分之一上下的申请人会被录取?在几乎所有大学EMBA都在为招生犯愁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这么做?
这不是什么饥饿营销,这是因为我们要挑出足够好的同学。这背后,有我们对终身教育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点燃人。我们虽然开创了线上知识服务的商业模式,但我们心里清楚,人和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彼此点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知识只是教育的工具,知识传递不是教育的目标。
谁能点燃你?名师吗?名师大家都能请,我们不会把时间和生命浪费在一件我们做不出独特价值的事情上。事实上,很多收费昂贵,动辄几十万元的商学院,大家上它的动机,更多的也是为了同学,而不是名师。得到大学想让这件事回归到它的本质,因此,我们大大增加了同学中的多样性。
你如果仔细研究我们公布的同学名录,你会发现,我们并不是挑名人、富人、有资源的人来当我们的同学。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高成就动机。每一个同学,不仅对自己充满期许,对表达自己也充满了欲望。
我建议这么思考你和同学的关系——你是君王,同学是幕僚。这是互联网时代新近出现的一种奇妙的可能,现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像一个君王。只要打开一个特定的App,你就有几百个司机,上千个厨师,教师、秘书、按摩师供你调遣。
但我们想,过去的移动互联网世界里可能还缺一个君王身边必有的角色,那就是幕僚。在历史上,一个要做重大决策的人,身边总是有幕僚团队的。皇帝有自己的大学士,县官有自己的师爷,富翁有自己的清客……这是一个很悠久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社会,其实就是智库。美国的兰德公司、传统基金会都是美国政府的幕僚。
但是请注意,过去这种幕僚提供的知识服务是很难规模化的,它是针对特定的人,面对的特定的问题,提供场景特别具体的知识服务,一般人是请不起的。而且这里面还充满了各种不足为外人道的私密信息,所以,互联网对此无能为力,这种服务无法通过互联网规模化。但是得到大学也许可以,你要像一个有权者对待私人幕僚那样对待你在得到大学的同学。
怎么用幕僚?八个字:“极尽尊重,操之在我”。
历史上有一个典范,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劳合乔治使用顾问有两个极端的评价:一种说他用顾问,要把他们的最后一点智慧也要榨出来;另一种说他从来不听顾问的意见。比如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是他在巴黎和会期间的经济顾问,但是他最后也没听凯恩斯的意见。
这两种评价矛盾吗?我想,其实并不矛盾。一个做事的人,以自己为圆心调动知识和智力资源,每一个围绕在他身边的顾问,都在帮他扩展一个具体方向上的认知边界。比如劳合乔治的地理知识很差,经常闹笑话,当然就需要顾问。
但是请注意,这个事是你自己的,任何方向上的顾问,他都只能帮你扩展边界,最后的主意需要你自己拿,他们不能负责,也不会负责。不是说他们不专业、不负责,而是他们本来就是你的世界一个方向上的助手,他看不到全部。如果什么事都听顾问和幕僚的,你就陷入了一个非常窄小的认知处境。所以,对劳合乔治的两极评价,恰恰是对一个会使用他人智力资源的人的最高评价。
你的班上可能会有一个医生,他的用处不是为你求医问药插队挂号,而是为你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生死攸关的决策,提供来自医生的经验,这是一个医生天天在想的问题;
你的班上可能会有一个教师,他的用处不是为你孩子入学托个门路,而是为你如何把远期才能有效果的愿望变成当下就能实现的行动,提供来自教师的经验,这是一个教师天天在想的问题;
你的班上可能会有一个体制内人士,他的用处不是为你提供独家信息和办事方便,而是为你如何在规矩和弹性之间找到通向可见结果的通道,提供来自公务员的经验,这是一个体制内人士天天在想的问题。
认识他们,信任他们,向他们输出你的信号,接受他们向你输出的信号。
未来每个行业的红利
都将向善于表达者倾斜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变革的时代,这句话已经被我们说得烂熟。但是它真实的意思是什么?
一个最显见的变化是:人类整理知识的速度将远远落后于知识产生的速度。在传统观念里,我们默认最可靠的知识来源是书本或者是课程。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那些每个人都应该有所涉猎的知识,它们存在于哪里?你想学习最新的互联网运营技术、最好的编程思维、最好的教育理念等等,它们在哪里?
对不起,这些知识还没有来得及编成书本或者课程,它们只存在于精英们的头脑里,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迭代变化。甚至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不让这些人处于特定的情境下和问题中,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所以,这个时代的学习方式,不仅是《中庸》里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实还有一种——“逼问之”。这是得到大学的服务中,一个很特别的因素:我们将被迫做正式的、向外行听众的精炼表达。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我们知道,未来每个行业的红利,都将向善于表达者倾斜。
道理很简单。所谓做成你自己的事,就是因为你发起了一个成功的协作。而发起协作最好的工具,就是表达你的想法,并通过最先进的工具传播出去。
表达,让你能够设置一个议题,这是每个时代的英雄都要做的事情。用最先进的工具传播,让你的表达有效率,这是每个时代的英雄做成事的必要前提。
我在今年的跨年演讲中讲过,这个时代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知识灌输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一个人学习做另外一个人。这个时代的学习,是把别人的生命、智慧、经历,当做一盏灯悬挂在你自己的路上。
挂的灯越多,你自己的路就越亮。
(本文是罗振宇在得到大学2019春季开学典礼上的发言,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