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整合三大外卖品牌,也为金融业务添砖加瓦
这些天,我们看到阿里巴巴及蚂蚁金服与外卖行业似乎已经锁定了。
上周阿里集团刚宣布正式合并饿了么、口碑,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雷锋网AI金融评论本周一了解到,国内传来饿了么将早已收购的百度外卖更名为“饿了么精选”的消息;在国外,有印媒报道,印度外卖巨头Zomato刚刚获得了蚂蚁金服2. 1 亿美元融资,而持股比例将超过10%。
显然的是,阿里一番操作,撬动的不只是大消费市场,还有更广泛的数字经济。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内部信也明确写道,“未来,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将与阿里生态内原有各个板块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和化学反应。在新零售、会员体系、营销、物流、金融等领域,围绕城市生活,都将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没有珊瑚礁,哪来游鱼?
创建场景,以场景驱动金融业务,是当前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的共识。场景的功能可总结为风控和获客。完善的场景,则意味着更低的风险水平,让秒级线上金融服务成为可能,服务到以往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长尾人群,也就是金融数字化;第二意味着更直接、高效的获客方式。每一个生活场景都可能需要金融服务,需求就在生活场景中,也就是金融生活化。
更进一步的是,有从业者提出了“需求驱动”。AI的发展,让数据维度越加丰富、成本愈加降低,这样可以达到不依赖于场景去控制客户;此外,未来的金融应用入口会细微化、隐形化,摆脱时间、空间的制约,只要有需求,就能随时调用银行服务,甚至不一定需要在场景中。毕竟,一个需要金融服务的用户才是金融服务的根本。
不过,不论是场景驱动还是需求驱动,不变的还是将产品、业务融入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尼Fintech公司Gopay创始人Aldi曾做过一个比喻,Fintech发展最关键的地方是要,聚集更多的人群,创造生态。“就像珊瑚礁那样,珊瑚礁越活跃、越有生机,才会有越来越多的鱼涌入。”
在这方面,金融科技公司更早践行了“C端包围B端”。
比如腾讯在2014年春节凭借“微信红包”异军突起,沉淀了大量用户和数据,再借此发展B端;然后利用支付连接更多场景,比如2015年微信钱包与光大银行展开水电燃气等缴费项目合作,个人金融理财平台逐渐称规模;现阶段,随着行业趋势变化和监管要求,腾讯也在推进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输出科技能力。
作为阿里航母级的金融应用,支付宝在2014~2015年间深耕线下,城市服务、生活缴费入驻“便民生活”,60亿扶持口碑网,切入本地生活关系链。如今支付宝APP中,口碑独占一个频道,“便民生活”还开拓了医疗健康、交通卡、发票等更多的服务。
当然,金融机构也紧随其后。据雷锋网了解,招行提出了“先App、后账户”的用户新体系,允许客户在没有招行账户的情况下只通过手机号注册使用,同时对接第三方支付,“饭票”、“影票”以及其他生活缴费场景都有所开放。据称,截至今年8月底,两大App非招行卡绑定用户数已超过千万。App 7.0透露的场景逻辑是——以收支、信贷这样的纯金融场景为核心,逐渐往外拓展到社区这类泛金融场景,再到生活场景。
光大的场景策略是以水电煤的缴存为抓手。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市面上存在很多数据接口供应商,但较大部分的水电煤资源都是从光大银行分发出来的。中国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许长智去年的公开演讲中提到,微信钱包的水电煤缴费覆盖了320个城市,每个月环比增长40%,支付宝上大约有60%的缴费项目是光大输出的。今年上半年,该行还宣布在总行层面正式成立云缴费事业中心,独立管理和运营。据称,2017年,光大云缴费平台包含国内各类水、电、燃气、手机充值、交通罚没等缴费项目已超2000余项,用户达1.46亿,交易金额突破88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00%。
行业震荡
O2O外卖经过数年发展、巨额资金的砸入,已成为当代年轻人重要、高频的需求。合并外卖品牌,展现了阿里深度整合C端的决心。理想的情况下,将给阿里带来一波粘性更高、更优质的年轻用户以及用户数据,并与阿里生态圈中的其他板块发生化学反应。
用户金融价值的深度挖掘集中在蚂蚁金服。可以看到,口碑、饿了么一直占据支付宝一个极具优势的入口,秉持着差异化路线的几个产品也是致力于“一网打尽”不同的用户——口碑致力于到店服务,饿了么重在020,原百度外卖主打中高端品牌。而这也将促进支付宝C端金融场景的丰富和用户粘度的提高;另一方面,用户庞大的行为数据将进一步丰富对于用户的画像,有助于后续信贷、投资理财、智能营销服务的开展。
那么,阿里一系列举动,又会对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对于金融机构的影响,应该是多元的,正如一直以来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间的竞合关系。一方面,阿里巴巴大提技术赋能,蚂蚁金服近日称已实现100%开放,除了技术,还包括业务、能力等输出,比如风控能力、获客营销等。因此,随着蚂蚁、支付宝能力的发展,比如基于O2O获得了更多的用户数据,也意味其作为平台方将可能也提供到金融机构。
但在另一方面,切入生活服务的同质化,让许多银行在占据先发优势、用户体验更优良的支付宝等互联网产品面前竞争力薄弱。如果与蚂蚁合作,金融机构可能获得巨大的流量,但相对的品牌形象和认知不能与流量成正比。从用户侧来说,他们看到的只是“蚂蚁金服”的“小程序”、“生活服务”,用户认准的还是蚂蚁金服品牌。由此,会延伸到用户黏性和价值挖掘问题,金融机构对于蚂蚁平台的依赖性明显会提高。
当然,也有机构认为C端的入口不是问题。据华夏时报报道,光大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表示,在电子缴费方面,虽然用户“无感”,但光大银行仍然掌握用户交易数据,包括时间、金额、用途、收款方。他们认为,光大承包了“里”,互联网公司做的是引流的“皮”。
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影响则更多会是压力。在这边的阵列中,虽然同是“C端包围B端”,但是因为各自基因、资源优势的不同,往往都形成了各异的发展道路。
腾讯在C端的优势地位不容忽视。2018腾讯半年报显示,QQ月活用户虽较较去年同期下降5.5%,但总量8.032亿依然让一众应用望洋兴叹;微信及WeChat月活跃用户10.577亿,同比增长9.9%。虽然在当前航向产业互联网的道路上,外界认为腾讯已经失了先机,落后阿里巴巴及蚂蚁金服,也有人认为,腾讯的金融科技更多是科技能力的场景连接和变现。但它曾经靠微信红包等社交优势,后来者追上,如今与支付宝坐拥大半移动支付市场。
两强相争,未来将会更加精彩。